作家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语录
2023-05-14 00:35:21
1、无知与单纯是快乐的根源,我开始理解在那些什么都缺的日子里我如何像一只小猪一样健康和快乐地生活。
2、愤怒可能充满快感,却代价不菲,它容易遮蔽你的感受力,令你陷入姿态的窠臼,进而滋生出狂妄。
3、世界不是由复杂的概念和事实构成,而只是人内心真实与直接的体验。
4、不要让年龄成为唯一的武器。
5、真正感动人的,从来不是思想,而是年轻的勇气。
6、县城在中国社会的区域划分中占据着多么尴尬的位置,它失去了村镇的宁静和人与人之间相对紧密的关系网,却没有获得城市的自由与丰富。
7、大家都觉得被自己不能认同的力量牵着走,无法反抗,更无法逆势扭转。
8、旅行也是。它经常是智力与情感上懒惰的标志,因为无力洞悉熟识生活的真相与动人之美,人们沉浸于浮光掠影的新鲜感,以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不过是在重复着旧习惯。异质的声音、颜色与思想,没能进入他们的头脑与内心,不过是庸常生活的小点缀。
9、这个国家似乎有太多的耐心,在这海洋般的耐心中,一代代人来,一代代人去。所有的灿烂归于平淡,而那些令人焦虑难的困境也将都被忘却,而付出的代价则是一代代被淹没的冲动与热忱。
10、幻想与忧伤,这两种气质在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是如此的稀罕与动人。
11、在剑桥,你每天都听得到口音各异的中文。中国游客总是拥挤在一起,总是举着照相机,似乎不透过这小小的电子屏幕,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不把自己装在像框里,就什么也没体验过。
12、很多时刻,我们高估自己的独特性,完全忽视了人类经验的普遍性,但另一些时候,我们又缺乏智力上的自尊,不免低估自身实践的重要性。认定自己所热烈探讨的一切,那些世纪的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早已取得共识。
13、每个人都要尽量地寻找自己。
14、更重要的是,不管我怎样厌恶这个现状,我仍是这个现状的受益者。我担心既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在突然到来的无政府主义和现存的体制之间,我默默地选择了后者。它代表了我习惯的秩序与稳定。
15、我们对于死亡有一种特殊的态度,甚至是豁达,在很多地区除去颜色葬礼后婚宴没有太多的区别。不是说我们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民族,而是我们有自己的方式,这方式则与漫长的传统,特殊环境有关。
16、不要假装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了,传统早已割裂,我们是个无根的民族,精神一片荒芜,伪造出的传统只加剧了我们的虚伪,凸显了我们的空洞与脆弱。
17、奈保尓深深地打动了我。可能是他的冷静,更可能是他执着的自我追寻,在他描述的印度里,我分明感觉到自己与中国的关系。我们都是受伤的文明后代,都在为自己在现代世界中的虚荣与自尊苦苦挣扎,都急于打破同胞们自我蒙蔽的幻象。
18、在最后的几天里我断断续续地读着林语堂的中国传奇,他用英文将中国的古典的短篇小说改写出来,我读到的则是它又被翻译成的现代汉语。
19、我们的平庸,似乎也正是我们从来不敢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对于我们的内心世界缺乏持久的关怀和信任。
20、如果你始终把自己看做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也始终拒绝体验更深刻与广阔的情感,你当然可以这样说,无知的感动与有知的感动是有区别的,就像幼稚与单纯有区别一样。
21、我们总以为自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却发现这一个个面貌不同的个体总是被那种强大的理事力量、伟大人物的光辉所左右,轻易的放弃自己的个人自由与尊严。
22、遗迹是一个不断修复的东西,况且中国的历史倾向于存留在典籍而不是建筑之中,除去万里长城我们不喜欢帕特农神庙的那种石头而倾向于木头,它们美观精巧却经不起历史烟尘。
23、在富裕的中国,你可以买到一切,却买不到最新的书,你有数不清的电视屏道与报纸杂志,却不能在上面讨论任何严肃的话题,所有的欲望都被鼓励,除了探求人生的意义,社会的目的等话题。
24、现代世界的悲剧,常与个性的集体消失有关。因为欠缺内在的自我,人们倾向于服从,他们可能被意识形态、魅力人物所操纵,也可能变成光鲜的广告语的俘虏。他们还特别着迷于数量,因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选择。
25、人们不倾听内心的渴望,回避孤独与焦虑,身在通行的规则背后,但人们也终究会发现,这种生活其实不值得一过。你越回避自己的内心,越茫然无措。